每一分努力总会得到回报,每一份喜悦早已在路上等候。
近日外国语学院503宿舍传来喜讯,宿舍叁名同学全部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王谌阳上岸广西师范大学(世界史);何嘉晨上岸暨南大学(英语笔译);赵运上岸昆明理工大学(国际中文教育)。
今天一起走进这个“学霸宿舍”的个人介绍。
王谌阳 广西师范大学
个人信息:王谌阳 共青团员,江西新余人,楷院503寝室长
爱好:路亚、摩旅骑行、羽毛球、徒步
格言:Know thyself.
《十年跋涉:一个英语专业学生与历史学的重逢之旅》
2014年初二的某个黄昏,我蜷缩在教室后排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泛黄的书页间,朱重八放牛时仰望的星空、于谦守卫北京城时扬起的披风、王阳明格竹七日渗出的冷汗,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季风,将少年人困在课本与考卷间的灵魂彻底淋透。那年我14岁,还不知道自己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左手边是循规蹈矩的升学轨道,右手边则蜿蜒着一条被历史星光照亮的路径。
高考志愿填报那夜,台灯在英语专业栏投下规整的光斑。母亲说“语言是金饭碗”的声音与父亲翻动招生简章的沙沙声交织,而抽屉深处那本被翻烂的《万历十五年》,正默默吸收着夏夜的潮气。我在凌晨叁点的月光里划掉了历史学专业,笔尖划破纸张的瞬间,仿佛听见某个稚嫩的自己从时光深处发出叹息。
大学四年,专四考场的日光灯下,我的指尖在语法题间游移,视线却总被窗外图书馆的尖顶勾走。那些本该背单词的午后,我在古籍阅览室与汤因比、布罗代尔秘密约会,中世纪修道院的羊皮卷气息与英语教材的油墨味在鼻腔里短兵相接。百家讲坛深夜的重播成为隐秘仪式,当室友的呼吸沉入梦境,易中天品叁国时飞溅的唾沫星子,正在我蒙着被子的手机屏幕里绽放成烟花。
决定跨考历史学研究生的清晨,我在镜中看见两个自己对视:西装革履的“准翻译官”正在系领带,而那个满脸炭灰的“修史小吏”攥着《史记》浑身颤抖。四百个昼夜的豪赌就此开场——世界史教材在自习室被翻出毛边,拜占庭帝国衰亡的轨迹沿着咖啡渍蜿蜒,英语系公告栏里的招聘启事在风中摇晃,像无数双欲言又止的眼睛。
当广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穿越雨季抵达时,邮戳上的水渍恰好晕染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几个烫金大字上。这封穿越十年光阴的来信,让2014年那个在教室后排屏息读史的少年,与此刻手指颤抖的22岁青年完成时空击掌。那些被英语语法切割的零碎岁月、在现实与理想间反复校准的生存姿态,终于在此刻熔铸成一把打开新纪元的钥匙。
或许在某个加班的深夜,我仍会梦见专四考场此起彼伏的涂卡声。但此刻图书馆古籍部飘来的淡淡樟脑香,正在提醒我:所有偏离航线的飞行终将织就新的星图,当人生罗盘校准到心之所向,连迷途都会成为传奇的注脚。这簇燃烧了十二年的火焰,终将以学术的名义获得永生——你好历史,让我们重新认识;久违的热爱,这次绝不放手。
赵运 昆明理工大学
个人信息:赵运 群众,贵州毕节人
爱好:羽毛球、唱歌
人生格言:天资平平,胜在生命常青,至此已是万幸
从英语到中文教育:一场温柔的跨越
站在考研这条路上时,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昆明理工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录取。本科四年与英语为伴,那些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语言学晦涩的理论曾是我最熟悉的风景,而跨考的决定像是一封写给自己的情书——笨拙却真挚,带着对对外汉语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勇气。
备考之初,周围不乏质疑的声音。有人说,英语专业和国际中文教育之间横亘着太远的距离;也有人说,半路出家注定比不过科班出身的竞争者。可我心里清楚,语言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温度的文化载体。英语学习让我懂得如何拆解语言的肌理,而中文则让我学会触摸文字背后的灵魂。那些在英语课堂上分析过的句法结构,反而成了我理解现代汉语语法时的捷径;翻译课上学到的跨文化视角,也让我在讲解“把”字句和“被”字句时多了一份从容。
记得第一次翻开《对外汉语教学引论》时,满眼陌生的术语像潮水般涌来。但我渐渐发现,所谓“跨专业”的鸿沟,不过是早一步或晚一步抵达的差别。我把专业课的书页翻到卷边,在空白处写满英语笔记里惯用的彩色标注;把英语写作中的逻辑训练迁移到汉语案例分析中,让答题框架既有理性的骨架,又有感性的血肉。最艰难的时候,我对着《现代汉语》里细微的语音差异反复跟读,恍惚间像是回到了大一练习英语发音的清晨——原来对语言的热爱,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苍产蝉辫;
考研从来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当我站在试讲练习的讲台前,用英语专业练就的流畅表达来演绎汉语课堂时,突然明白:所有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费。英语赋予我的国际视野,让我在设计“中国节日”主题课时自然地融入文化对比;而四年文学阅读积累的共情力,又帮助我理解留学生写作中那些“不合逻辑”却动人的句子。考场上最后一道大题,我写下“语言教学的本质是搭建理解的桥梁”时,笔尖几乎颤抖——这或许就是跨考最深的馈赠:让我同时站在两种语言的肩膀上,看见更辽阔的风景。
如今回头看,备考的365天里没有传奇的逆袭脚本,只有一个个具体的清晨与深夜。那些英语专业带给我的思维训练、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最终都沉淀为试卷上温热的墨迹。如果有人问我跨考的经验,我想说:所谓“跨界”,不过是把过往岁月里收集的星光,编织成新的银河。而第一名从来不是终点,只是告诉我——当你真心向往某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完成这个温柔的约定。
何嘉晨 暨南大学
个人信息:何嘉晨 共青团员,江西抚州人
爱好:乒乓球 羽毛球
人生格言:With a determined mindset, no obstacle is insurmountable.
在黑暗中播种,静待花开:我的暨大英语笔译考研之旅
当暨南大学的录取通知静静躺在手机屏幕上时,备考时那些挑灯夜战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这场漫长的考研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有的放矢” 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照亮黑暗前路的明灯。
暨大英语笔译的考题风格鲜明,文学翻译与时政文本占据重要位置。为了攻克这两座大山,我一头扎进《张培基散文选》的世界。那些优美的中文散文,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中,锤炼着我的译文技巧。每当我翻译出一段满意的文字,仿佛能触摸到语言背后的灵魂。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成了我积累政经术语的宝库,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着我对知识的渴求。每天,我都会雷打不动地进行英汉互译练习,把《中国日报》的热词当作拓展词汇的 “养分”,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语言边界。
备考后期,时间变得愈发珍贵。我开始聚焦真题规律总结与效率提升。政治学科,我紧紧跟随肖四肖八的框架,像搭建知识大厦一样,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12 月,我集中火力突破主观题,反复打磨答题思路与技巧。百科知识浩瀚如海,我以高频文化常识为轴心,像编织一张大网,不断捕捉重要的知识点,同时强化应用文格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英语基础则依靠精读外刊来保持语感,那些陌生的词汇和精妙的句式,都成了我英语能力提升的基石。
考研路上,压力如影随形。但我懂得,弦不能绷得太紧。每周,我都会特意留出半日时光,让自己彻底放松。在跑道上尽情奔跑,感受汗水滑落脸颊的畅快;或是沉浸在纪录片的世界里,暂时忘却备考的疲惫。这些放松时刻,让我能以更好的状态重新投入学习,避免陷入无效焦虑的漩涡。
考研就像在黑暗中默默播种,没有谁能立刻看到果实。但我始终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终会等到种子破土而出、绽放花朵的那一天。学弟学妹们,愿你们也能怀揣信念,在考研路上坚定地走下去,静待属于自己的花开时刻!(供稿/王谌阳 编辑校对/杨珩 审核/谭兰)